《新粵商》專訪新鮮出爐 健帆集團董事長董凡揭秘逆勢而上的背后力量
發布時間:2024-07-02


近日,由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的雜志《新粵商》刊登了對健帆集團董事長、總裁董凡的專訪。


董總娓娓道來健帆創業二十多年的心路歷程,解讀了“創新”的企業內核與“樂共贏”的價值觀,向讀者展示了在愛與奮發中不斷前行的健帆,揭秘了在歷經三年經濟寒冬、重回快速增長車道的力量所在。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7月初,當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抵達位于珠海市高新區的健帆科技園時,正巧遇上一年一度的“健帆節”系列活動,員工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
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帆”)董事長、總裁董凡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回憶,“第一屆健帆節是在2007年,為了紀念公司成功改制并獨立發展而特別設立的。也是在這一年,我們有了第一批十年員工,此后公司將每年7月的第三個周六定為健帆節,通過精彩紛呈的活動來慶祝,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從瀕臨倒閉的小廠,到國家制造業“單打冠軍”、創業板上市公司,健帆憑借全球首創的“全血灌流”技術,締造了絕無僅有的“獨門”細分賽道,占據了絕對競爭優勢并站上行業之巔。截至目前,其原研原創的血液灌流器系列產品和多項臨床醫療技術已進入全球8000多家醫院,遠銷90多個國家,市場占有率超70%。
經歷近三年的醫療行業“寒冬期”后,健帆業績亦逐漸回暖。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30.00%;歸母凈利潤2.85億元,同比增長44.90%,不僅超過去年同期,還創下歷史新高。近年來,以原研原創著稱的健帆,在加速科技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亦啟動公司治理系列改革,以期找到穿越周期、保持基業常青的力量所在。

創新是“九死一生”,不創新是“生不如死”

《新粵商》:從2002年接手健帆以來,是什么讓一家連年虧損的企業,在22年間蛻變成血液灌流器年銷量超500萬支的細分行業龍頭?
董凡:2002年的健帆是當時老牌國企麗珠制藥旗下的一家生物材料廠,面臨常年虧損的局面。90年代末00年代初,珠海作為經濟特區,干事創業氛圍濃厚。面對健帆常年虧損即將被關閉的局面,我帶著60個職工把它買下,開始創業。
為了求生存,我們清晰地意識到,健帆必須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外考察后,我們判斷,我國血液灌流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于前沿,且在更細分領域上,相比西方走的血漿灌流路線,全血灌流路線是全球獨有的,技術上獨此一家。由此我們判斷,這個市場值得做。
為此,我們定下發展戰略,一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獨有的領先技術。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健帆以樹脂為吸附材料開國際先河,首創“全血灌流”技術,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份”的存在,毫無疑問創新是我們的立命之本。
另一方面則是加大開拓市場。創業之初,國外醫療器械特別是血液類醫療器械主導了國內醫療市場,剛開始大大小小的醫院都不接受健帆的產品,我們走過了非常艱難的開拓之路。但正是技術的原創和不斷創新,讓我們一路從年銷售量2000支,增長到2023年的500萬支。
從醫學上來說,我們開創了國際先河,為尿毒癥、重癥肝病、紅斑狼瘡等危重、疑難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用新的產品和技術讓醫生能對曾經束手無策的病情有了新的醫治手段,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在經濟層面,我們還創造了一個細分行業。在健帆開始創業的十幾年間,全球“全血灌流”獨此一家。到目前為止,中國陸續有十幾家企業開始加入并追趕我們,國外也有十幾家,一起撐起了一個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新力量的細分行業市場。
《新粵商》:這么多年走過來,你如何理解“創新”對一個企業的意義?
董凡:我常說,創新是“九死一生”,不創新是“生不如死”,我會選擇九死一生去搏一把,至少還有生的可能性。正是健帆對原創的堅持,讓我們在逆境中逐漸被市場看到和認可,穩穩地站住腳跟。
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想要創新非常難。早年中國的醫療器械并不是市場的創新擔當者,而是追隨者,中國幾乎沒有原研原創的產品。盡管我們的產品技術領先全球,價格也有絕對優勢,但在最初向醫院推廣的過程中,無論大小醫院,醫生最關注的問題是我們的技術是否有被西方論文所引用,是否被西方業界所認可。
直到有醫生因為病人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成本,開始嘗試使用我們的器械,我們才有了第一個客戶。經歷了從0到1的突破后,從1到100,我們有了快速的發展。
截至目前,健帆在全國積累了大量的應用案例,產品論文引用數量超過1000篇,其中英文論文超過300篇。
現在,健帆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專利授權356項,其中發明專利99項,并入選“2023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名單。
為了保持核心競爭優勢,我們高度重視打造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研發隊伍,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最終得以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2021年,健帆獲評工信部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這是繼“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十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后,健帆再次獲得的國家級重磅獎項,近三年,健帆又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多項重磅級獎項,同時還是中國馳名商標,這些都意味著國家對健帆“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這項中國原創、世界領先產品的高度認可,也是對健帆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及市場地位的充分肯定。
近年來,健帆除了專注于在血液凈化產品的研究與應用領域“精耕細作”以外,還勇挑重擔,為解決國產血液透析器膜材料“卡脖子”的問題,成為廣東省唯一聚醚砜膜原材料研究“揭榜掛帥”單位,希望能助力我國早日實現國產透析材料“零的突破”,力爭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聚醚砜膜原材料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產品線上,基于在血液類疾病領域多年的臨床積累,我們也圍繞腎病群體創新開發了腎病相關藥物,進軍制藥領域。
可以說,正是對創新的堅持,讓健帆在多年的發展中筑牢了護城河,從虧損到生存下來,再步入到發展的階段。
《新粵商》:健帆發展至今,除了繼續保持產品技術領先外,還做了哪些努力以保障企業穩健可持續發展?
董凡:多年來,健帆持續領先行業,有外部也有內部因素雙重作用。在外部客觀原因上,我們產品所面向的腎病患者數量在增長,同時我們的技術也拓展應用至肝病、危重癥、風濕免疫等疾病領域,市場需求也同步增長。此外,我們通過產品技術的學術推廣及對各醫療機構的服務支持,突破外部階段性政策瓶頸障礙,逐漸得到了更廣泛的市場認可。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主動在企業內部進行全面的管理變革,不斷優化組織結構、改革管理機制,如干部隊伍的年輕化、以降本增效開展各類工作,以及推出新的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等,取得顯著成效。
除了深耕國內市場,我們還加快國際市場的業務推廣。健帆2014年就成立了海外事業部,部署向國外市場進軍。經過10年的市場培育,健帆血液灌流器已成功進入德國、意大利、英國、菲律賓、伊朗等90多個國家。目前我們與各國當地經銷商合作,即公司前期對經銷商進行培訓后,再由當地經銷商承擔主要的市場開發工作。此外,我們也在海外國家同步打造本土化團隊,實現自主推廣。
去年,健帆召開國際吸附論壇,吸引了近30國200多名國際醫學專家來到中國,一起圍繞公司的血液灌流技術和產品進行交流,多方位全方面推進全球業務發展。我們有信心國際市場業務能保持快速增長,把海外市場打造成我們的新增長極,力爭5年時間實現國內外市場份額并駕齊驅的目標。

“樂共贏”是ESG的最佳實踐

《新粵商》:健帆為員工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包括豐厚的股權激勵,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如何考量這些支出與發展的平衡?
董凡:健帆的核心價值觀是“敢創新、真務實、勇進取、樂共贏”。醫藥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巨大,通過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團結人才,才能為公司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市八年來,我們已經拿出超過7%的股權用于員工持股,這在目前A股企業里非常少見。
特別是2023年,我們連續推出兩期員工持股計劃,以中長期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團隊。兩期員工持股計劃共覆蓋340名員工。
我們堅信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健帆,我們為剛畢業的青年人才提供配備陽臺、家電的單身公寓。2022年,健帆入選人社部等聯合評選的“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
回想改革開放初期,我就是在珠海“百萬元重獎科技人才”的感召下來到珠海就業、創業。隨著健帆不斷壯大,我們通過綜合運用股權激勵和員工關懷等手段,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他們在企業中感受到尊重和價值,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新粵商》:作為醫藥企業,如何看待企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健帆近年來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哪些創新實踐?
董凡:我曾經說過“患者贏得健康,醫生贏得喝彩,商家贏得利潤,個人贏得成長,而后我們贏得成功”。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捐贈1000萬元意味著減少1000萬元利潤,反映在市盈率上可能就少了數億元的市值。但我始終認為我們應該反哺社會,辦企業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社會環境好了,我們個體才會好,企業才有發展前景。
健帆多年來始終恪守慈善初心,勇扛責任擔當,積極投身于扶貧濟困、抗疫救災等公益事業,踐行社會責任。
在探索醫療健康公益慈善方面,我們積極探索公益創新模式。例如,2018年公司成立珠海市健帆陽光醫療基金,并在疫情期間攜員工共同向基金會捐款1000余萬元,定向用于購買“醫護人員特定傳染病保險”捐贈給全國六萬余名醫護。再如在2019年,公司與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聯合推出“愛多多·腎病關愛互助計劃”,關注慢性腎臟病人群的全方位保障;積極投身于扶貧濟困、抗疫救災、關愛婦女兒童等公益事業,踐行社會責任,近三年捐贈總額近7000萬元。
這些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是“樂共贏”的價值觀,事實上也是健帆踐行ESG理念的體現。


近日,由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的雜志《新粵商》刊登了對健帆集團董事長、總裁董凡的專訪。


董總娓娓道來健帆創業二十多年的心路歷程,解讀了“創新”的企業內核與“樂共贏”的價值觀,向讀者展示了在愛與奮發中不斷前行的健帆,揭秘了在歷經三年經濟寒冬、重回快速增長車道的力量所在。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7月初,當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抵達位于珠海市高新區的健帆科技園時,正巧遇上一年一度的“健帆節”系列活動,員工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
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帆”)董事長、總裁董凡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回憶,“第一屆健帆節是在2007年,為了紀念公司成功改制并獨立發展而特別設立的。也是在這一年,我們有了第一批十年員工,此后公司將每年7月的第三個周六定為健帆節,通過精彩紛呈的活動來慶祝,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從瀕臨倒閉的小廠,到國家制造業“單打冠軍”、創業板上市公司,健帆憑借全球首創的“全血灌流”技術,締造了絕無僅有的“獨門”細分賽道,占據了絕對競爭優勢并站上行業之巔。截至目前,其原研原創的血液灌流器系列產品和多項臨床醫療技術已進入全球8000多家醫院,遠銷90多個國家,市場占有率超70%。
經歷近三年的醫療行業“寒冬期”后,健帆業績亦逐漸回暖。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30.00%;歸母凈利潤2.85億元,同比增長44.90%,不僅超過去年同期,還創下歷史新高。近年來,以原研原創著稱的健帆,在加速科技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亦啟動公司治理系列改革,以期找到穿越周期、保持基業常青的力量所在。

創新是“九死一生”,不創新是“生不如死”

《新粵商》:從2002年接手健帆以來,是什么讓一家連年虧損的企業,在22年間蛻變成血液灌流器年銷量超500萬支的細分行業龍頭?
董凡:2002年的健帆是當時老牌國企麗珠制藥旗下的一家生物材料廠,面臨常年虧損的局面。90年代末00年代初,珠海作為經濟特區,干事創業氛圍濃厚。面對健帆常年虧損即將被關閉的局面,我帶著60個職工把它買下,開始創業。
為了求生存,我們清晰地意識到,健帆必須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外考察后,我們判斷,我國血液灌流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于前沿,且在更細分領域上,相比西方走的血漿灌流路線,全血灌流路線是全球獨有的,技術上獨此一家。由此我們判斷,這個市場值得做。
為此,我們定下發展戰略,一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獨有的領先技術。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健帆以樹脂為吸附材料開國際先河,首創“全血灌流”技術,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份”的存在,毫無疑問創新是我們的立命之本。
另一方面則是加大開拓市場。創業之初,國外醫療器械特別是血液類醫療器械主導了國內醫療市場,剛開始大大小小的醫院都不接受健帆的產品,我們走過了非常艱難的開拓之路。但正是技術的原創和不斷創新,讓我們一路從年銷售量2000支,增長到2023年的500萬支。
從醫學上來說,我們開創了國際先河,為尿毒癥、重癥肝病、紅斑狼瘡等危重、疑難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用新的產品和技術讓醫生能對曾經束手無策的病情有了新的醫治手段,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在經濟層面,我們還創造了一個細分行業。在健帆開始創業的十幾年間,全球“全血灌流”獨此一家。到目前為止,中國陸續有十幾家企業開始加入并追趕我們,國外也有十幾家,一起撐起了一個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新力量的細分行業市場。
《新粵商》:這么多年走過來,你如何理解“創新”對一個企業的意義?
董凡:我常說,創新是“九死一生”,不創新是“生不如死”,我會選擇九死一生去搏一把,至少還有生的可能性。正是健帆對原創的堅持,讓我們在逆境中逐漸被市場看到和認可,穩穩地站住腳跟。
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想要創新非常難。早年中國的醫療器械并不是市場的創新擔當者,而是追隨者,中國幾乎沒有原研原創的產品。盡管我們的產品技術領先全球,價格也有絕對優勢,但在最初向醫院推廣的過程中,無論大小醫院,醫生最關注的問題是我們的技術是否有被西方論文所引用,是否被西方業界所認可。
直到有醫生因為病人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成本,開始嘗試使用我們的器械,我們才有了第一個客戶。經歷了從0到1的突破后,從1到100,我們有了快速的發展。
截至目前,健帆在全國積累了大量的應用案例,產品論文引用數量超過1000篇,其中英文論文超過300篇。
現在,健帆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專利授權356項,其中發明專利99項,并入選“2023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名單。
為了保持核心競爭優勢,我們高度重視打造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研發隊伍,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最終得以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2021年,健帆獲評工信部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這是繼“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十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后,健帆再次獲得的國家級重磅獎項,近三年,健帆又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多項重磅級獎項,同時還是中國馳名商標,這些都意味著國家對健帆“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這項中國原創、世界領先產品的高度認可,也是對健帆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及市場地位的充分肯定。
近年來,健帆除了專注于在血液凈化產品的研究與應用領域“精耕細作”以外,還勇挑重擔,為解決國產血液透析器膜材料“卡脖子”的問題,成為廣東省唯一聚醚砜膜原材料研究“揭榜掛帥”單位,希望能助力我國早日實現國產透析材料“零的突破”,力爭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聚醚砜膜原材料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產品線上,基于在血液類疾病領域多年的臨床積累,我們也圍繞腎病群體創新開發了腎病相關藥物,進軍制藥領域。
可以說,正是對創新的堅持,讓健帆在多年的發展中筑牢了護城河,從虧損到生存下來,再步入到發展的階段。
《新粵商》:健帆發展至今,除了繼續保持產品技術領先外,還做了哪些努力以保障企業穩健可持續發展?
董凡:多年來,健帆持續領先行業,有外部也有內部因素雙重作用。在外部客觀原因上,我們產品所面向的腎病患者數量在增長,同時我們的技術也拓展應用至肝病、危重癥、風濕免疫等疾病領域,市場需求也同步增長。此外,我們通過產品技術的學術推廣及對各醫療機構的服務支持,突破外部階段性政策瓶頸障礙,逐漸得到了更廣泛的市場認可。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主動在企業內部進行全面的管理變革,不斷優化組織結構、改革管理機制,如干部隊伍的年輕化、以降本增效開展各類工作,以及推出新的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等,取得顯著成效。
除了深耕國內市場,我們還加快國際市場的業務推廣。健帆2014年就成立了海外事業部,部署向國外市場進軍。經過10年的市場培育,健帆血液灌流器已成功進入德國、意大利、英國、菲律賓、伊朗等90多個國家。目前我們與各國當地經銷商合作,即公司前期對經銷商進行培訓后,再由當地經銷商承擔主要的市場開發工作。此外,我們也在海外國家同步打造本土化團隊,實現自主推廣。
去年,健帆召開國際吸附論壇,吸引了近30國200多名國際醫學專家來到中國,一起圍繞公司的血液灌流技術和產品進行交流,多方位全方面推進全球業務發展。我們有信心國際市場業務能保持快速增長,把海外市場打造成我們的新增長極,力爭5年時間實現國內外市場份額并駕齊驅的目標。

“樂共贏”是ESG的最佳實踐

《新粵商》:健帆為員工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包括豐厚的股權激勵,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如何考量這些支出與發展的平衡?
董凡:健帆的核心價值觀是“敢創新、真務實、勇進取、樂共贏”。醫藥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巨大,通過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團結人才,才能為公司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市八年來,我們已經拿出超過7%的股權用于員工持股,這在目前A股企業里非常少見。
特別是2023年,我們連續推出兩期員工持股計劃,以中長期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團隊。兩期員工持股計劃共覆蓋340名員工。
我們堅信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健帆,我們為剛畢業的青年人才提供配備陽臺、家電的單身公寓。2022年,健帆入選人社部等聯合評選的“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
回想改革開放初期,我就是在珠海“百萬元重獎科技人才”的感召下來到珠海就業、創業。隨著健帆不斷壯大,我們通過綜合運用股權激勵和員工關懷等手段,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他們在企業中感受到尊重和價值,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新粵商》:作為醫藥企業,如何看待企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健帆近年來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哪些創新實踐?
董凡:我曾經說過“患者贏得健康,醫生贏得喝彩,商家贏得利潤,個人贏得成長,而后我們贏得成功”。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捐贈1000萬元意味著減少1000萬元利潤,反映在市盈率上可能就少了數億元的市值。但我始終認為我們應該反哺社會,辦企業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社會環境好了,我們個體才會好,企業才有發展前景。
健帆多年來始終恪守慈善初心,勇扛責任擔當,積極投身于扶貧濟困、抗疫救災等公益事業,踐行社會責任。
在探索醫療健康公益慈善方面,我們積極探索公益創新模式。例如,2018年公司成立珠海市健帆陽光醫療基金,并在疫情期間攜員工共同向基金會捐款1000余萬元,定向用于購買“醫護人員特定傳染病保險”捐贈給全國六萬余名醫護。再如在2019年,公司與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聯合推出“愛多多·腎病關愛互助計劃”,關注慢性腎臟病人群的全方位保障;積極投身于扶貧濟困、抗疫救災、關愛婦女兒童等公益事業,踐行社會責任,近三年捐贈總額近7000萬元。
這些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是“樂共贏”的價值觀,事實上也是健帆踐行ESG理念的體現。